毛主席曾经有诗云:“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尽管秦始皇自古以来享受着“千古一帝”的无上荣耀,然而他和他的先辈们辛辛苦苦创立的大秦帝国却很少得到世人的肯定。在青史的竹简上,在苍生的记忆中,这是一个暴虐的时代。即使在当代,从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学生所接受的常常只有一个信息——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很多时候它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悲情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灰暗背景,那样的苍白无力。当然最近出现的穿越剧让观众在观看剧情之余关注起秦朝那生动传奇的历史,然而却也因此失去了历史本该有的严肃性和厚重感。
单论存在时间,秦朝无法和“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八百年周朝相媲美,也不及后来四百年的大汉王朝。作为一个朝代,它的时间跨度仅仅是这些辉煌的王朝的零头,或者只是五代十国或者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如果论及秦朝的显性文明,它的怀里没有孕育出孔子孟子荀子那样的圣哲,没有孕育出老子庄子那样的仙风道骨,甚至对这样的文明没有应有的尊重和敬仰。焚书坑儒就是明证。
现在做学问都喜欢照西方这面镜子,不论是否合适。对西方历史感兴趣的人必然会循着上面这段话联想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座西方文明的大山。如果说周朝和春秋战国是古希腊,那么秦朝就是罗马。然而秦朝却不是罗马——罗马是一个外来文明,异军突起,掠夺希腊,创造出自己的文明;秦朝却是春秋战国的正统文明之一,从秦孝公和商鞅联合变法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在探讨秦朝兴亡的时候,我们不能孤立看待秦始皇开始的最后几十年帝国,而要联系战国之一——秦国,特别是秦孝公开始的新秦国。
说到孝公时期的大事——商鞅变法,我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尽管历史传说商鞅最后死于自己的变法,但是变法的成果却没有被复辟,秦国也因为这次变法摆脱了贫穷和落后。战国风云突变,局势风雨如晦,七大战国几经沉浮,只有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孝公和商君的变法是史无前例的彻底,也是空前的先进。记得孝公曾经有这样的担忧,那就是害怕自己和商君死后秦国的变法基业不能长久。而商鞅回答显示了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大意是一个君主的平庸甚至无道,并不能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一旦法的精神深入人心,那么人民也能扭转乾坤。第一次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毛泽东和某某人关于避免新中国走进历史朝代循环怪圈的对话——同样也是依靠法治和人民。虽然统一天下之后的大秦气象不同于往日“韬光养晦,远交近攻” 的秦国,但是深入民心的法治精神怎能够轻易抹去!再看大秦帝国推行的是什么——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政策的关键字是“统一”。按照今人的观点看,这不是好事么?而且中国两千年来最根本的版图也是大秦的版图。
难道真的因为秦朝的横征暴敛,或者是因为胡亥和赵高的狼狈为奸,才导致秦朝的覆灭?对比后世朝代,这样的突然衰弱以至于灭国的,几乎没有。站在商鞅的角度,他也是不同意的。或者真像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的——“攻守之势异也”么?这样模糊的回答也不能让人满意。那么什么才是真相呢?我也不能说自己的解释是真相,仅仅是一家之言。
探究一个辉煌朝代的覆灭,如果存心找茬,那么肯定能够找出一大堆。毕竟一个庞大的国家,即使在其最鼎盛的时候也会有其阴暗面。所以我想说的是自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郡县制。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郡县制是我们对这个朝代最大的认可之一;为什么秦朝却是因此而覆灭呢?
的确,郡县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先进的。它在秦国的实施宣告了商周分封制的没落。废除了世族的封地,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改变了原来落后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必然促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另一方面,郡县制的实施也改变了过去的统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权,塑造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如果秦朝没有灭亡,或许我们能够领略这种政治制度在两千多年前就绽放异彩!
但是历史就在那里,秦朝迅速衰弱覆灭了。这是因为郡县制不为山东六国认同,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的政治体制,注定是失败的。我们应该还记得巴黎公社的惨烈教训。虽然社员们坚定地支持,但是毕竟是少数,寡不敌众。在秦朝灭亡的进程中,同样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暴动都来自于山东的六国,无论是项羽或者刘邦等等,而秦国的大本营关中却依然誓死抵抗呢!从宏观上来说,这场灭国大战,表面上似乎是新时代的合众连横策略,实际上却是所有的六国旧势力对于秦朝新世界的反扑。当然这些旧势力可以振振有词——因为它们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因为秦朝的严法酷吏让人忍无可忍。但是为什么秦国的关中没有反叛呢?回顾历史,在秦国变法成功之后,六国相继都尝试了变法,而且不少变法都有一定的成功和效果。但是秦国变法的一条,很重要的一条——废除封地 大家都不敢学!而这一条成为了各国变法成果不如秦国的最大原因,但是在秦灭六国之后彻底的郡县制也成为了秦国的祸根——六国的民众无法理解这种新的制度,而上层官员由于某些私人想法在推行郡县制的时候随心所欲,以讹传讹。这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因为商鞅变法推郡县制之初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地方官员施政出错都需要商君亲自出马,而国家版图大了,怎么能够亲力亲为呢?于是秦朝的迅速崛起迅速灭亡就不难理解了。
政治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君主荒淫和宦官弄权,帝国大厦摧枯拉朽地倒塌了。然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我们明白了秦朝灭亡的主因,那么是否有办法去避免呢?
第一种方法是不改变郡县制这种组织形式,而放慢灭六国的速度。这样做的先例就是燕国乐毅灭齐。春秋和战国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春秋时代诸侯战争只为了掠夺现成的财富,而进入战国则演变为争夺土地。然而大家都没有考虑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灭六国易,齐民心难!灭一国之后,迅速组织官员实施郡县制等法令,务求让民众认同和拥护,接着继续灭第二国。这样做能够巩固秦国的政治基础,而风险是山东六国之中的某几国有时间东山再起。就当时的形势看这样的几率很小。
第二种方法是“一国两制”——在秦国本土依然实施郡县制,在六国的土地上放弃郡县制,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封制。这种情况下新诸侯之间互相有牵制,即使秦朝皇帝一时荒淫,诸侯也不敢造反。毕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好先例是周朝天子在春秋战国的生存状态。当六国的百姓认识到秦国本土郡县制的优势之后,就可以全面实行郡县制。汉朝在立朝之初还是分封制,在汉武帝前后发布推恩令等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吧。
如果这两种方法之一当时被秦国君臣采用的话,可能现在中国大部分人的身份证上都不是汉族而是秦族了。当然历史却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到一点——先进的事物也未必能够成功,依然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更多的思考,还要读者自己领悟了。
- 本文标题:秦朝为什么灭亡
- 创建时间:2011-08-08 19:15:20
- 本文链接:essay/Why-did-the-Qin-Dynasty-perish.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