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Nick Yam Lv7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平平淡淡当中,却有一份额外的力量,坚强而有力。就像我的座右铭一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应该是明代洪应明把自己著作取名为《菜根谭》的原因之一吧。

《菜根谭》是适合常读的,是枕边书;又好比是家常菜,温馨而健康。如果说《诗经》是一本记录中国人儿童时期的思想的书,那么《菜根谭》则是一本以造物主的眼光来审视并且劝导成年期的中国人的经典之作。如果说我们常读《诗经》,可以保持人类原初的唯真,那么按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菜根谭》对于深陷红尘的我们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慰藉。

现在为文,一般都会先搜一下网络资料,看看别人对自己想写的话题有什么高见。在百度百科上,对《菜根谭》有这样的评价:”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其实这也就是我所谓的“情理俱佳”了。

《菜根谭》之所以雅俗共赏,主要还是其中思想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儒释道三家之言尽为我所用。中庸、无为;入世、出世……中国人没有真正的宗教,但是主张天人合一。这种”唯天”的准宗教意识使得我们能够从容游走于儒释道三家,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和文化。而《菜根谭》的魅力恰恰在此。

在自身修养方面,《菜根谭》倾向于道家,”万虑都捐,一真自得”,抛弃一切私欲杂念,就会出现庄子所言–虚室生白;”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则提倡了一种无我的境界,即以无我而视我。这些在实际修身的静坐环节是有作用的,既能放松我们的肉体,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更能积蓄力量再次搏击。当然,《菜根谭》不是一味提倡出世,比如”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提倡了一种通过磨练和谨慎成为人杰的方法。”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则更是辩证地思考和阐释了”入世”和”出世”的关系,比儒家单纯地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更有智慧。

在待人接物方面,该书崇尚节义谦德,厉己恕人,”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的确朋友不必多,但是要诤友和真友。”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和时代,我们需要冷静自己的大脑,看看自己的人生路,为了什么而来,为了什么而去,不要在旅途中迷失自己以至于找不到真正的方向。”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也是一个十分深刻的命题。一些我们平时认为是褒义的词,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一定是恰当的。”察”,是提倡的,但是更要知道什么应该”察”而什么不应该”察”;当然”勇”也是。其他很多事情都有一个辩证的限度,也是可以类推的。

当然,作为一个隐士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如魏晋时期的清谈之作,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东西也是值得慰藉的: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姜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

这些清新的语言就像诗行一样,如甘泉划过我的心田,使我被冰冷的实验仪器所麻木的灵魂有了一丝灵气。而其中似有似无的飘渺的哲理则让我在不同时候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

当然,在《菜根谭》的人生哲学里,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也是值得称道的。大千世界,幻象无常,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返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须退一步;在顺达之时,也一定要予人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以退为进、逢凶化吉、一帆风顺。这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