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ofo的短信,说明天开始上午7点到10点免费骑。而早些时候,摩拜单车也放出消息说北京地区在两会期间的一周免费骑,陆陆续续的其他部分地区也有不同的噱头说可以免费骑车。两大共享单车巨头春节后已经连续两周周五到周日向广大用户抛出免费骑的橄榄枝,依稀让人闻到了越来越重的火药味,隆隆的炮声中可以看到那些年快的和滴滴的厮杀场景。
其实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一味模仿网约车模式通过烧钱培养客户粘性并耗死对手,很可能事倍功半并且有僵持失败之虞。当年的网约车运营,一头是司机,一头是乘客,几家用的交通工具从大尺度上是无差别的,所以它们是平台公司,本质上和电子商务一样是一个中介机构,主要功能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更好的撮合交易,优化公共出行,提高交通系统整体效率。但共享单车不一样,它投放的差异化的车辆是自己的资产,相比网约车,司机端就是自己,所以业内认识到共享单车竞争分为两个方面,硬件和客户。硬件上,ofo的车比较轻巧,但用的是普通轮胎和机械锁;摩拜单车骑的相对费劲一些,但用的是实心轮胎和智能锁,还内置gps,可以预约等等。最初的设想是不同的客户会根据硬件的不同体验选择适合自己性价比的车。但现实中不少用户的手机上安装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共享单车app以防不时之需,如果附近没有找到心仪的车,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另一种车。笔者的日常通勤路上,ofo就不多,虽然电子钱包里躺了不少ofo的优惠券却无用武之地。因此现阶段两者的竞争更多的是在硬件的投放力上,让用户在想用车的时候能够找到自己。另一方面也通过降低资费来吸引用户使用。总而言之,现在各家共享单车仍在混战中。
下一步呢?按照网约车的发展路径,根据资金实力不同,最终一家做大通吃。但是共享单车会这样么?共享单车应该这样么?共享单车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
之前就有人探讨过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包括广告资源(车身广告、app广告)、沉淀资金(押金、充值车费)、政府配套等等。如果说网约车是一种中介平台,那么共享单车更偏向于流量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网约车上广告的盈利能力有限,只能依赖于单次交易的提成。共享单车目前的流量也很单薄,平台间的转移成本太低,仅仅是押金和充值的车费。广告流量的直接利用是初级水平,最好的流量应该是社交,而且是不同于微信、QQ的LBS社交。谈到LBS,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标题讨论的是摩拜单车而不是ofo。只有摩拜才有GPS,才能够获得准确的用户使用数据。当然,如果ofo的app用户体验做的足够好,也能够用手机实现伪LBS。
建立社交的一个途径,是导入现有的微信等社交关系链。如果腾讯不允许,那么这条路会比较艰难;但如果导入成功了,可能也仅仅是腾讯关系链的一个附刻本,平台转移的成本依然不高,谁和腾讯好,谁就有肉吃。话语权控制在腾讯的手里。用户对这样的关系链也缺少认同感,最多看一下自己的微信好友们的使用情况。如果能够在地图上实时看到好友的骑行路径,或许会有一些新鲜感,可以和附近的好友约着一起骑行。
另一个途径是重新构建关系链。笔者暂时能够想到的是平台数据个性化推荐和特殊场景构建。本质上,未来的公司都是数据公司,能够最大程度用好数据金矿就是公司的护城河。个性化推荐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根据骑行数据分析客户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推荐好友,附近的陌生人约骑,增加异性邂逅的机会。而构建场景包括分享通勤路上遇到的人和事、走街串巷找小吃、节日出游照片等等,让用户自愿将生活点滴放到平台上分享,真正在平台沉淀用户的数据。
但这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处理,也是个人LBS的无法避免的难题。所以就要引入信用机制。目前摩拜单车有信用分,可仅仅规范用车而已。笔者认为现阶段做的比较好的还是芝麻信用,涉及面比较广,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违规成本。
最后,一旦社交建立起来,就可以在用车以外拓展更多的增值服务。
说到底,比起网约车,共享单车更加贴近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是一个通勤手段。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本文标题:摩拜单车的LBS建议
- 创建时间:2017-03-05 22:27:18
- 本文链接:tech/mobike.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