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恩来,一个永远在中华青史上闪耀着璀璨夺目光芒的名字。
周总理,一个响彻在十里长街里回荡着崇敬爱戴情絮的称呼。
在中国浩瀚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伟人,在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与拥护的同时而不招致另一些人的误解与非议。外国似乎也不曾有所听闻。但是周恩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做到了,以至于在他辞世之时,联合国为他降了半旗以示默哀与敬仰。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绝对不能忽略其青年时代的阅历与影响。通过翻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与传记,我循着总理的足迹感受着他那种睿智而高尚的生活,那种在困难中绝不退缩的生活态度,那种为着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懈奋斗的青年精神……
为了能有所侧重且有所顺序地思考周总理青年时代的生活与经历,我把那段时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东北求学;南开拓展;东渡日本;留学法德;黄埔执教;但是,由于我注意到周恩来的童年对其青年时代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先简要阐述其童年生活。
童年经历
1946年9月间,周恩来曾三次与李勃曼谈话,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成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也是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的。)
“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 《天雨花》、《再生缘》等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 分。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笔者语】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总理的文学修养的培养和其性格形成的条件。
(在周小时候其家已经开始衰败。)”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不肯丢掉面子。因此,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笔者语】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从小明白人世冷暖并能在其中打点应酬为他将来能为百姓造福与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北求学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因为即使周恩来有天生的素质领导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从青少年时期就接触这方面的理论著作的启蒙。之后的生涯也不会向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顺利。而正是在东 北,周恩来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当时有两个教员,一个历史教员叫高戈吾(山东人)是革命党人,另一个地 理教员是保守党人。高戈吾给他介绍读进步书籍,如章太炎(光复会领袖)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地理教员是满族人,姓毛,介绍给他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后 来,戴季陶出了《民权报》,把章、梁的主张混合为一,写了激烈的文章攻击袁世凯,从它的创刊号读起,直到这个刊物被当时的统治者袁世凯查封为止,周恩来一 直是它的忠实读者。所以当被问到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周恩来鹤立鸡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振聋发聩。
另外,周恩来的身体较差,在东北的日子里,他很注重锻炼自己,增强体魄,着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身体的资本。
【笔者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身心发展的青年,既用思想武装自己,又以锻炼来保持自己旺盛的精力。
南开拓展
十五岁(一九一三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周恩来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 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周恩来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当主席。一九一五年,参加反袁运动,演说、劝募,反对”二十一 条”卖国条约。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当时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日评论》,陈独秀主 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周恩来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这个时期,他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他出身于封建家庭,他自称他一开始 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乌托邦的。不过因为自小吃过苦,懂得生活之艰难,所以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这一时期,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党宣言》, 后来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考茨基)与《共产主义宣言》,这些著作对他影响很大。
在东 渡日本受挫之后,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回国,周恩来又进南开大学,参加五四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回国之后,周恩来即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与 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马骏等20人组织了天津觉悟社。同年底,周恩来等人在学生运动中被捕。据当时的《检厅目录》记载,在被关押的半年期间,周恩来定 期向狱友系统宣讲马克思学说,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等。
出狱之后的1920年8月,觉悟社成员全体到北京,在陶然亭慈悲庵招待进步人士,共商”改造联合”。会议由刘清扬主持,李大钊、张申府等代表北京”少年中 国学会”应邀出席,刘清扬、周恩来、李大钊和张申府都讲了话。由此,周恩来相识了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人–张申府。这一年,在北大当教师的张申府 27岁,赴日本求学受挫回国不久的周恩来22岁。以后周恩来每次来京,都和张申府一道在来今雨轩茶话。
【笔者语】前后两次在南开,周恩来登上了自己的舞台,胸怀远大,勤奋学习,积极任事,开始把思想付诸行动,深思明辨,关心时政。虽然有失败,但是他愈挫愈 勇,遇挫愈成熟。也是在南开,周恩来的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得到确立。在大学期间,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像周总理一样,当代青年大学生也应该在此期间确立 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勇于付诸实践,以便在将来能够指导自己人生。
东渡日本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大气磅礴的立志诗出自19岁的学子周恩来之手,时为1917年9月,周恩来从天津登轮,取道东北、朝鲜东渡日本求学。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特别热心 地阅读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河上肇创办的《社会主义研究》等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萌芽。为了能亲自听到河上肇 的授课,周恩来甚至还写了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的志愿书。但是由于他更关心当时的时局,所以备考分心,未能遂愿。与此同时,南开同学严智开借给他的《新青 年》杂志也给了他以极大帮助,使他觉得豁然开朗。周恩来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他为之探索多时的新境界。正如他1918年2月15日,情不自 禁地写下的一句诗所表述的:”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由于考官费留学未能如愿,加上此时国内传来消息,母校南开学校准备创办大学部。周恩来便决定回国学习。1919年4月,周恩来由神户乘船离开日本到大连,返回了祖国。
【笔者语】虽然在日本,周恩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这段时间是他蛰伏着思考了不少问题,也为后来坚定信念不动摇奠定了基础。这是周恩来由救国意识向共产主义靠拢的契机。 周恩来不盲从,而是在反复比较之后才开始认同”马克思主义”。而且周恩来也通过这样一段时间了解了日本的国情与政治,这将成为抗日战争的参考。
留学法德
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并被拘捕半年,周恩来被南开开除学籍,他不得不将求学的目的地投向海外。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法国轮船”波尔多”号 离上海赴法。本来周恩来打算到英国伦敦或者爱丁堡大学学习,但因英国物价高昂,经济上拮据的周恩来不得不回到法国。1921年,周恩来先在巴黎郊区的阿利 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不久,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继续学习法语,与此同时,他还常常通宵达旦地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在巴黎期间,周恩来在街头 偶遇年长其八岁的越南人阮爱国(即胡志明),其时已是法国共产党员的胡志明向周恩来介绍马克思主义,两人从此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1920年11月24日,受聘于巴黎里昂大学中法学院教授逻辑学的张申府,以蔡元培的私人秘书身份随同蔡元培、刘清扬等离上海赴法。张申府不仅与陈独 秀、李大钊一起成为中共的主要发起人,也成为欧洲中国留学生中政治和思想成长的催生者。抵达巴黎后,他首先于1921年初发展刘清扬入党,刘清扬也因此成 为中共第一位女党员。1921年春,张申府又与刘清扬一起介绍23岁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刘、周等与后来到达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在巴黎组织了共 产主义小组,在旅法中国学生中传播革命的火种。
1922年,张申府由于支持留法学生抗议中国学 院院长吴稚晖拒收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入学而离职,周恩来也暂别初恋情人张若名,同年3月与张申府、刘清扬一同乘车转往德国,继续其留学和革命生涯。次 年,张若名因其豪门出身在党内屡遭审查,才高气傲的张若名在委屈和不满之下决定退党,留在法国专心读书。而周恩来认为自己的终身伴侣,须是志同道合,经得 起艰难险阻的战友,遂主动与张若名分道扬镳,并最终与另一个战友邓颖超结为终身伴侣。1922年春,周恩来从法国来到柏林,他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留 学,而是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旅德支部。在柏林,他宣传革命主张,发展中共党员,为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经验。
他的兴趣无所不在,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了解德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他参观了柏林的每一座博物馆、学校、画廊乃至啤酒 馆、餐馆和工厂。在此期间,他爱上了歌剧,也成为音乐会的常客。他参观过帝国议会大厦等政府机构,也常常在公园、湖泊和绿地间漫步郊游。周恩来有时甚至以 不速之客的方式拜访当地普通人家,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然,柏林为数众多的教堂也是他观摩的对象,他到教堂参加弥撒、礼拜,就是想比较一下西方的教堂 与中国的庙有什么区别。除此之外,周恩来还大量阅读当地的报刊和书籍,他还写信给在英国留学的南开同学,请这位张姓朋友定期给自己寄英文报纸。周恩来根据 掌握的大量信息,出版了一份中文报纸,宣传革命主张。
1922年10月底的一天,两个陌生的中 国人按响了皇家林荫大道54A的门铃。来人一位叫孙炳文,另一位叫朱玉阶,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朱德元帅。周恩来与孙炳文、朱德也从此成为挚友。在孙炳文牺牲 之后,周恩来将其孤女孙维世收为养女并培养成人。孙维世后成为著名演员和导演,但不幸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笔者语】法德之旅,使周恩来见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加之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受益更是匪浅。在对待张若名,也就是对待爱情的问题 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选择的途径。对现代大学生泡沫式的爱情很有借鉴意味。而对待朱德与孙炳文孤女的一些态度上,他已然具有了领导者接纳贤士能人 的胸襟气度。
黄埔执教1924 年9月初,周恩来应先期回国的张申府之邀返抵广州,两个月后接替 张申府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成为周恩来戎马生涯的起点,周恩来从此在经历大革命风雨的磨练之后逐渐走上了中共的领导岗位,并在长达50年的革 命生涯中一直是中共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
【笔者语】我认为,周恩来在这里学会了与军人交往,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才能游刃有余。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罢工和南昌起义的成功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据。
【笔者结语】从周恩来的早期文集(1912·10-1924·6)来看,青年周恩来关于人的现代化意识和社会现代化意识非常强烈,其中人的现代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开放 性、创新性、进取性及既独立又贯穿于其中的科学理性精神;社会现代化意识主要体现在政治现代化上,他有革新、改造社会的强烈动机,希望通过”革新”,实现 现代化。但是由于他希冀的”革新”这座桥梁受到了太大的阻抑,才使他走上了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道路。青年周恩来现代化意识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重视自我主体的现代化诉求;第二,重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能够自觉地做到与时俱进。这些,相信,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也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学习青年周恩来的时候,笔者心中激动不已。时隔几十载,总理青年时代的为人思想依然使我大受启发。作为当代有为青年,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向总理学习,学习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他的执着追求,学习他的缜密思考……
附表以下是周恩来出生开始到1927年开始参与党中央的工作为止。(供参考)
-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 1917年留学日本。
-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本文标题:青年周恩来的风采
- 创建时间:2009-04-23 21:20:00
- 本文链接:essay/Zhou-enlai-elegance.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