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殇
Nick Yam Lv7

列强侵略、政府无能、民不聊生——大陆习惯于将民国归入清末的范畴。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民国是黑暗而动荡的,“那是黎明前的黑暗。”闻一多先生曾如是评价。而普通老百姓更习惯于称呼这个时代叫做——旧社会。“旧社会”和“新中国”在不通旧学的笔者看来对仗也算工整,但是如果联想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新中国的历史事件,意义上的对仗就值得商榷了。一个朝代对于前朝的政治评价往往是不够中肯的,而隔朝之后往往态度转弯一百八,有点类似于“隔代亲”。当然,我们普通人是不关心政治的,至少政治不会是我们的正经事儿。这几天网上盛传“爷爷的笔记本”,让人感慨颇多。一本民国时期普通的医学笔记本让多少人自叹弗如。工整的小楷,清晰的手绘插图,关键还是治学的态度。想当年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时候,藤野先生的要求也不过如此。如果现在的医生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斥诸新闻中的医患纠纷会少很多吧,当然这是浑话。

中国人骨子里的乱世哲学在笔记本的引诱之下禁不住作祟起来,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或者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史……

治世有治世的姹紫嫣红,乱世有乱世的琼楼玉宇。姹紫嫣红年年有,琼楼玉宇不可求。

如果说治世是白天,那么乱世就是黑夜。白天的时候,可以干很多事情;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内心;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自己的内心。想起顾城有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属春秋战国。上承三皇五帝夏商周,下启秦汉四百年。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风华绝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时代的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文明人,他们对周遭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战战栗栗,他们穷尽了自己所有的心智去探索去总结。后世永远不会拥有那时候人的心态和精神了,更何况我们生活在所谓的治世呢。所以有时候品老庄,习孙子,恪孔孟,忽然就觉得有愧于祖宗;很像孩子长大之后发现自己长得不像父母而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乱世的气质,不是能够后天学习的。

第二个乱世是魏晋南北朝吧。魏晋风度,剑走偏锋。清谈炼丹、纵酒啖石。陶渊明看得很透,归结起来就是寻找精神的“世外桃源”。无论你是否认可这种生活态度,也只有在乱世,这种荒诞的生活方式会在现实的土壤中成长。现实仅仅是躯壳的容纳之处,人们真真切切彻彻底底地活在精神的世界里。曲水流觞,广陵散绝,这个乱世却不可复制。
第三个乱世……我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有人说安史之乱,有人说元末明初,有人说……被唐朝的姹紫嫣红迷乱了眼,被宋朝的伦理纲常禁锢了心智,即使在乱世的黑夜,人们或者做着前朝的春梦,或者呼呼傻睡。中国人的精神,再也无法自我激发,在乱世创造奇葩了。

直到清末,世界天翻地覆了。中国人才揉揉眼睛醒过来,发现——这个黑夜,不同寻常。

民国,一个乱世,如春秋战国、如魏晋南北朝……

民国很短,一九一二到一九四九:在大陆,青天白日满地红就落幕了。民国的气质却足以千古。这种气质,不是上海滩、不是旗袍香水、不是游行示威、不是枪声炮声,而是人对于本身的再探索。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随便举几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鲁迅、胡适、闻一多、王国维、陈寅恪、张爱玲、齐白石、徐悲鸿、沈从文、徐志摩、林纾、戴望舒、钱钟书、梅贻琦、叶企孙、詹天佑、梁思成、林徽因……新旧文化的碰撞、斗争、交融,造就了一大批当时或者未来的精英。这是一个危险的通宵派对,但是人们的精神得到了释放。“自由、平等、博爱”是派对的主旋律。东方发白,派对戛然而止;派对上的人们蓬头垢面、浑身酒渍,他们一点也不在乎,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但是公然以这样的姿态走上街去便为白天所不容。于是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派对了。春秋战国五百年、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民国如果也有数百年,那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定然不菲。
可惜!可惜!叹叹!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也不能完全算是治世,或许几百年以后看今天,今天和民国是一体的。是么,那么诸君要努力了。大家看到了民国时候的一本普通的笔记本的治学态度,再看看我们当前的社会心态,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两代人是完完全全的两类人,我们之间的精神和文化鸿沟由于某个历史原因不是一般的深。当然也有人小声地说,民国并没有消失,它在东南一隅顽强地蛰伏着……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乱世,我并不向往;乱世的精神,却是心向往之。诸君否?

 评论